吃在广东,味在顺德,为什么这么说呢看

粤菜是我国著名的地方风味流派,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岭南古先民的杂食风俗和自秦汉到明末的移民作用密不可分;而它的繁荣和辉煌,则与明清以后的商业发达和顺德人的贡献息息相关。

一、杂食是粤菜的根本

在夏商周及先秦时期,广东被泛称为岭南,即五岭之南,居住着以南越人、闽越人为主的多个少数民族部落,史称“百越”。据考古发现,距今约!万年前,岭南地区就已有原始人类##马坎人生息、繁衍,说明珠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岭南古先民逐步由生食过渡到用火熟食。只是由于气候炎热和物产丰富等原因,他们在懂得熟食之后,仍然保留了两个主要习惯:一是将部分原料生食;二是整体食物原料多而且杂,即杂食。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天下所有之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之也。”岭南丰富的物产为杂食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证。

到秦汉时期,粤菜就形成了喜好杂食的基本风格。据广州汉墓的出土文物看,当时的炊具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可用来煮、蒸、炒各种食物;选用的原料已十分众多,有黄瓜、葫芦、芋、木瓜、橘子等蔬菜水果,有姜、花椒等调味料,有鸡、鸭、鹅、牛、羊、狗等家禽家畜,有鱼、泥蚶、青蚶、蛤等淡水和海产品。从此以后,无论粤菜怎样发展、变化,它的基本风格始终没变,而且杂食的范围越来越广。

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写下一首《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的诗,描述了当地人以蛇、蛙、章鱼、江珧柱等为美食的状况。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则说:“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其间异味,有好有丑。”他还详细叙述了多种原料及烹制法,如兽类野味一般用煮法,鲟鱼多做生鱼片,较大的虫用来燎,较小的虫则常用来炒等。直到现在,广东人仍然在吸收、引进世界各地的食物原料来杂食。因此,可以说杂食是粤菜的根本。

二、移民是粤菜发展的基础

客观地说,岭南地区如果没有自秦开始的各类中原移民到来等因素,粤菜很难建成令世人瞩目的雄伟大厦。关于广东最早的移民问题,《史记·南越王列传》和《汉书》等史料记载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大军占领岭南地区,并从中原移民到此,与当地越人杂处,由任嚣出任南海郡尉。任嚣死后,赵佗接任,自立为南越王。

虽然当时的南越“地广人稀”,但原有的总人数仍然超过中原来的军民。为了稳定越人、强化统治,赵佗果断地起用南越豪族吕嘉任丞相,并推行汉、越通婚,“改行越俗”,自呼为“南夷大长”。经过九十多年的汉越融合,广州地区的南越人在相当程度上被汉族同化,但也保留着一些独特之处,于是在饮食文化上出现了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在保存原有的喜好杂食的基本风格和习俗的同时,吸收、借鉴中原地区的烹饪技法和饮食习惯,为粤菜发展、兴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后的三次大规模中原移民到岭南,则进一步加强了汉越融合,从而将粤菜推向成熟和繁荣:一次是汉武帝时,南越国反叛朝廷,汉武帝派遣马援为伏波将军,率数十万大军灭了南越国,设置郡县,并让军队留守。二次是北宋时,高宗为避乱曾仓皇南逃,不少宦官和中原的豪门大户也逃到岭南。三次是南宋末年,大批将士及百姓随皇室南下,流散在岭南各地。

此外,自秦汉以来,中原常常战乱不断,而岭南地区相对安定,于是自发避难的中原百姓也不断迁移到岭南。杨毫先生在《岭南民族源流考》中说:“(北方移民)既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也带来了北方各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南北民俗的汇聚融合,形成了岭南民俗的特异风貌”。由于古代岭南人是由很多少数民族构成的,所以北方汉族迁到岭南后住在不同地区,就与不同的少数民族融合,形成了多种新的习俗和民系。

其中,大的民系有三个:一是广府民系,主要居住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是自秦开始的汉族与南越族融合而成的;二是潮州民系,主要聚居于粤东韩江三角洲,是唐代前后中原移民与闽越人、蛋人等的融合体;三是客家民系,是居住在东江山区的中原移民,主要形成于唐末、宋末和明末,因为唐末时广府和潮州民系的人都以岭南主人自居,占据着两江地区,自此以后迁入的中原移民大部分只能居住到人烟稀少的山区,很少有机会与原有的少数民族融合,则被称为“客家人”。

而这三个民系的饮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受不同地域、物产和不同文化积淀、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发展成粤菜中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地方菜,即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其中,广州菜继承了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同时保留了南越人杂食的风尚,具有用料广而精、口味鲜嫩滑爽等特点。潮州菜则以烹制海鲜见长,刀工精细,口味清鲜。

东江菜较多地保留了的中原风貌,多用禽畜肉类入烹,较少使用海产品,主料突出,口味偏咸、重浓香。由此可以说,移民是粤菜发展成熟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