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再出发仲恺转型寻动力

自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253-1.htmlloveall

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是惠州“3+7”战略重点打造的千亿园区之一。

华邦创科(惠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的工程师在测试机器。

惠州市杰普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调试设备。

“刚来仲恺的时候,一些核心区域的主干道还有不少小档口。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各类人才和先进项目不断涌入。”近日,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汤俊谈到该区近年来的变化时颇有感触。

如果把对比的时间点推到30年前,会发现变化更为深刻。彼时,刚成立高新区的仲恺只有8.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产业都比较薄弱。如今,仲恺面积扩大到平方公里,先后引进多家中外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在全国国家高新区排名第32位,成为惠州打造万亿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引擎。

然而,仲恺面临的压力也很明显。土地资源紧张、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仍需改革,加上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站在崭新的历史节点,仲恺高新区如何寻找新的动力,去开创一个新的30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刘光明宝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

看产业

持续强投资形成多个高端增长极

“当下不投新能源,好比20年前没买房。”今年以来,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他对新能源产业的看好。新能源产业到底如何,企业最有说服力。

近日,记者走进惠州市杰普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装备车间,该公司生产的“光束可调激光焊接系统”整齐地排成几排。公司行政总经理吴华军自豪地说:“它用于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相关工序的焊接,对于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它可以解决新能源产业在激光焊接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目前订单非常充足。”

杰普特总部位于深圳,年惠州公司动工。这是一家聚焦新能源、动力电池和光伏产业等领域的龙头企业,预计今年惠州公司产值可达8亿元。

在仲恺高新区,像杰普特这样聚焦新能源等领域的企业并不少见。在首航新能源研发制造项目,两栋厂房和一栋宿舍楼拔地而起,这里将主要生产光伏与储能逆变器,一期项目于8月8日封顶。深圳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徐锡均透露,今后公司位于深圳和东莞的研发、生产将逐步转移到惠州。

不只是这些新项目,仲恺围绕智慧能源集聚了一批颇具竞争力的企业,如亿纬锂能、赣锋锂业、德赛电池、蓝微新能源等。今年上半年,仲恺智慧能源产业实现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34.32%。

实际上,智慧能源在仲恺产业里面目前也只是占一小部分而已。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今年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就引进76宗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实现千亿园区的目标非常有底气”,广东省仲恺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邓东升对此信心满满。

今年,仲恺调整并确立发展“5+1”现代产业体系,即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激光与增材制造5大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回顾仲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无论产业体系怎样调整,背后都隐藏着一条“暗线”,即持续高强度地引进工业项目。

年是仲恺体制机制改革的第一年,从年到年,仲恺的工业投资强度从这些数据可见一斑:年工业固定资产同比增长66.4%、年工业投资比增30.3%、年工业投资比增40.6%……年上半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达到惊人的90.9%。总体上看,除了到年因产业调整等因素导致投资下降,其他年份的工业投资大体在增长30%上下波动,有的年份达到60%以上。

正是这样持续多年的强投资,为仲恺集聚了一大批先进的产业项目,积蓄了强大的产能后劲,从而使仲恺形成了几个高端增长极。今年上半年,该区智能终端产业、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的产值分别达到.2亿元、.12亿元,成为该区产值最大的两个增长极。

看短板

缺地缺人缺自主创新能力

仲恺所面临的,并不都是好消息。

“首先是项目用地受制约的问题比较突出。”仲恺区经济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是仲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短板。以年为例,仲恺用惠州市3%的土地面积创造了16%的GDP,这既反映了该区“亩产”高,也说明土地非常有限。经过30年的发展,尽管仲恺从最初的8.8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但大量引进的项目已使用地捉襟见肘。

在仲恺高新区科融大厦一楼大厅入口立着一排硕大的展板,这是该区年重点工作挂图作战进度表。近日,记者在该进度表的用地保障一栏看到,3—6月工业用地供应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华南区总经理孔伟强认为,仲恺作为惠州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区域,更应设法发挥在土地等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去吸引深圳等用地紧张地区的优质项目。如果这些比较优势都没有了,在当前条件下靠什么去吸引周边城市的好项目?

为此,该区东江科技园和惠南科技园近年来一直在谋求扩容扩园。园区负责人此前谈到这个话题时直言,目前通过加强“腾笼换鸟”、推进“三旧”改造、优化厂房利用等方式,尽量为新项目提供用地或厂房,甚至通过协议来约束项目投资方对土地的高效利用。

引进项目的门槛也随之增高,以去年引进的一批项目为例,其投资强度约为万元/亩、地均产值为万元/亩,各项指标全面看齐国内一流高新区。

除了用地,人才也不足。目前仲恺有2万高层次人才,以及其他类别的人才,但仍满足不了当前的发展。汤俊直言:“我们不缺普通的流水线工人,缺的是有技术能力的人。所以和很多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希望它们为仲恺提供各类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作为惠州创新资源最集聚的仲恺,与周边先进城市相比,承接科技人才的能力并不强,因此科研人才总量同样满足不了需求。

缺乏科研人才的后果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跟不上。“创新是高新区的灵魂”,在仲恺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在惠州而言,仲恺去年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家,RD达到6.57%,已大大超出其他县区水平。但作为国家高新区,喊出“创新领跑者”口号的仲恺显然并不满足。在多个场合,仲恺区委、区管委会多名有关负责人坦承,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该区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最重要因素。

看对比

距离一流高新区还有多远?

成绩明显,短板也不少。在持续埋头发展之后,年,仲恺确立了争创国内一流高新区的目标。按照最新计划,这一目标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

目前,全国有个国家高新区(包括苏州工业园)。根据仲恺的发展计划,一流高新区包括多个指标,其中一个关键指标是进入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前30名。从近五年来看,仲恺的排名持续上升,从年排名第53位,上升到年的第32位,5年间上升了21位。如今看来,距离前30名只有一步之遥。但名次越往前靠近,难度越来越大。

除了综合排名,在一些细分的重要指标上,仲恺和一些国家一流高新区、周边先进城市的国家高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高新区的评价体系里面,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重要指标。以年的高企数量为例,仲恺高新区是家,比松山湖高新区多家,和苏州工业园、深圳高新区、佛山高新区相比则差距较大。

而从规划面积来看,仲恺是平方公里,比佛山高新区少.72平方公里,比苏州工业园和深圳高新区分别多67和平方公里。

以面积最接近的苏州工业园为例,它去年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第7位,以平方公里的面积创造了.3亿元GDP。仲恺排第32位,以平方公里面积创造了.4亿元GDP。可见,从单产来看仲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仲恺高新区委书记吴献民在分析该区现状时坦承,仲恺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内先进高新区相比仍然差距悬殊,承接优质产业资源和科技人才外溢的能力不强,保持中高速度发展压力较大。

仲恺区科技创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仲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八大举措”和科技创新“四大倍增行动”,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科技金融、上市企业等重要指标在“十四五”实现倍增,从而促进仲恺加速迈进一流高新区。

■对话

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周勤:

产业立区是仲恺发展最重要的经验

年,仲恺将迎来成立国家高新区30周年的重要时刻。回顾过去,仲恺有哪些发展经验?接下来如何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围绕这些话题,南方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周勤,该研究院对包括仲恺在内的多个高新区和产业园区做过深入研究。

南方日报:今年是仲恺高新区成立30周年,从过去的历程来看,你认为仲恺最重要的发展经验是什么?

周勤:毫无疑问是产业立区,仲恺过去30年的发展都是围绕发展产业这项核心工作来开展的。这些年来,仲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一直下大力气引进先进产业项目,培育科技产业体系。仲恺高新区创立初期,恰逢国际及中国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二次转移,仲恺高新区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慢慢培育孵化了自己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从早期培育TCL、德赛、华阳,引进三星,到近年来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的崛起,再到一大批科技企业的新兴壮大,都反映了仲恺始终坚持产业立区的宗旨没动摇。在此期间,仲恺多项改革都是围绕服务产业企业和项目要效率,并围绕产业配置资源,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疫情等复杂背景下,去年仲恺GDP还能够实现同比增长17.9%,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也反映了产业立区的路子取得重要成就。

目前,仲恺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在电子信息产业的若干个领域打造了产业集群,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同时,仲恺锻造了一支较为高效的行政团队和专业的产业工人队伍,能够多方引才引智,为产业立区奠定坚实基础。

南方日报:仲恺目前面临哪些短板?

周勤:首先,仲恺在体制机制上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仲恺高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实际承担的功能职责须进一步厘清,在用人机制和税收分成机制等方面须获得更大的支持。这些问题如果没解决,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仲恺下一个30年的大发展。

同时,仲恺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人才优势不够突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不够强劲,尤其是和一些先进的国家高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加上用地资源日益紧张,产城融合做得还不够好,需要补的功课比较多,这些因素都将影响科技人才到仲恺干事创业的意愿,也会影响先进产业项目的落地。

南方日报: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科技产业不断迭代升级、区域融合发展日益深入等背景,仲恺如何寻找发展的新动力?

周勤:要开启下一个阶段的大发展,仲恺乃至惠州市应首先设法解决前面提到的问题,弥补体制机制和创新动力等方面的短板,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开创新发展的“任督二脉”。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也为仲恺带来新机遇。作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开发区,仲恺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向深圳靠拢,承接创新资源和先进项目,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高地。同时,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实现协同发展,为创新驱动发展集聚更多动力。

当前,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各种新产业和新业态方兴未艾。仲恺更要在产业研究方面下功夫,找准产业发展方向,科学地培育主导产业体系,培育龙头企业的成长梯队,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当然,仲恺的干部队伍也应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加强对产业政策的研究,积极与部委和省有关部门互动,以更好地推动相关领域的工作,为下一个30年的大发展形成更大的合力。

■观察眼

守住战略定力发挥比较优势

走过30年的发展道路,仲恺高新区既做大了经济体量,也面临诸多问题。而立之年再出发,动力在哪里?关键还要从自身下功夫。

在区域竞争中,一个城市如果能准确地找到并发挥比较优势,则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更低的机会成本。无疑,这对企业和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可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但就目前而言,相比深圳、东莞这样高强度开发的城市,惠州的用地还是具有较大优势。仲恺无论怎样喊土地紧张,也不至于比深莞还要难,偏偏这两个地方有大量优质企业和项目需要扩张。这种情况下,紧邻的仲恺如果不发挥用地方面的比较优势,怎么吸引好项目?

以苏州工业园为例,平方公里创造了.3亿元GDP。仲恺平方公里创造了.4亿元GDP,可见无论在用地还是单产方面,仲恺仍有较大挖掘潜力。这就是接下来仲恺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即如何进一步增加土地供应、盘活用地和旧厂房资源,为优质项目提供足够的空间。

仲恺的比较优势还有一点,就是扎实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企业落户一个地方,绝不只是看到有地才过来的,很多时候还要考虑它与上下游供应链的关系。在大湾区内,许多极客的创意可以在一周内变成产品初样,原因就是在这个范围内制造业产业链非常完备,可以很快地造出样品来。仲恺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在某些细分领域同样很完备,加上交通的便捷,在大湾区内可以较好地实现协同创新,所以借此吸引不少项目进驻。

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持主导产业体系发展思路的一贯性。从年体制机制改革以来,仲恺12年间进行了6次主导产业体系的调整。虽然都是在电子信息产业这个大领域之内,但从细分领域来看,是否调整频度过密?如何明确地告诉外界,仲恺将引导哪些细分产业发展,而不使外界有所疑惑和犹豫,这也是仲恺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开启下一个30年的新起点,仲恺要守住战略定力,一旦找准了产业发展方向就不应短时间内轻易改变。

守住战略定力,明确发展方向,然后发挥比较优势吸引这些企业过来,这样,在下一个30年里,仲恺的发展之路或许会走得更从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90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