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岳书院一座不平凡的红色书院
在作为湖湘文化传承地和见证者的系列地方书院中,平江的天岳书院,它的历史绝对算不上悠久,比起岳麓书院来晚建了九百多年。作为书院,天岳书院确实没有什么亮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然而,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书院里,发生了许多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书院烙上了深深的红色印记,造就了天岳书院永远的光荣,于是,今天的天岳书院成为了一个历史不应该忘记的地方。
1
天岳书院位于湖南东北部平江县的城关镇,始建于清代同治六年(),因为书院原址门对小天岳山而得名。天岳书院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同治年间,由当时的平江县令麻维绪募资修建。建筑的形制仿照长沙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当时耗银万余缗,建有楼宇四栋,斋舍五十余间。现在保存下来的书院设讲堂3间,院长住房3间,斋房28间。东有屈子祠、宋九君子祠各3间,南有藏书楼3间,建筑大气、庄重、雅致。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中记载书院的祠、楼均已不存在。
天岳书院坐东南朝西北,扼汨罗江盆地,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走近天岳书院山门,两根四方麻石檐柱撑起大门斗口,麻石门框上方镶嵌着“天岳书院”匾额,两侧一副嵌字楹联:“天经地纬,岳峙渊渟”,笔力雄浑,气势磅礴,相传出自清代湘军名将李元度之手。门枕石上一左一右坐有抱鼓圆石,默默无语伴读百余年,深得儒雅风范。大门内设门厅,木屏风隔开。进得门厅,花园里桂花、冬青、铁树、剑麻诸多植物应时而兴,沿花园正上方垂带式三级石阶踏上大厅,便是书院讲堂,分为前、中、后厅。前厅八个青砖四方立柱,排成四横排,横柱之间饰有木质隔扇。在第三排隔扇之上,横悬有“整齐严肃”黑底正楷匾额,当为岳麓书院清代石碑之拓版。中厅两边各有耳房一间,原为山长住室,李元度曾专门撰写有《天岳书院新建屈子祠记》和《天岳书院新建君子祠记》,以教育后人尊崇忠孝理学。
初建时期的天岳书院教学以《四书》《五经》为主,兼学史书、子书、诗词集,课程日记为句读、抄录、质疑、博览。直到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下旨改书院办学堂,在天岳书院内兴办县立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平江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在天岳书院创办。不久,改称平江县初高两等小学堂,年天岳书院设平江中学堂。民国元年()学堂改称学校,天岳书院随后设立平江县第一高等小学。民国八年()开办县立师范学校,校址设天岳书院。民国十四年春,县立师范学校改办县立中学。其间历经停办、开办,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县立中学开办9年,共有余名学生从该校毕业。年8月,平江县人民政府接管县立中学,年8月,县立中学改称平江县第一初级中学,年改称平江县第一中学。一百多年风风雨雨,平江天岳书院始终书声不断。
2
天岳书院的建成与平江厚重的历史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平江地处被诗人余光中称之为“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畔,汨罗江有四分之三在平江境内,有屈原、杜甫两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在平江确定了自己最后的归宿。公元前年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怀沙汨罗江,在离平江县城十来里远的汨罗江的那一段屈原投江的地方平江人取名为“沉潭”,后人觉得“沉潭”不太吉利,改名为“澄潭”。至今,平江两岸群众称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日子为小端阳,而五月十五将屈原打捞上来的日子称之为大端阳。每年五月,平江人自初五起划龙舟,抛粽子,玩龙舞狮,纪念、祭祀活动直到十五才收场。唐代,平江人将屈原住过的地方取名为屈家巷,县城及汨罗江两岸建有多处屈子祠。屈原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成为平江人民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精神动力。
唐大历五年()初冬,杜甫举家北归长安。颠簸的孤舟上,他倾尽心血,在贫病悲怆中留下绝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船至洞庭,水天茫茫,风惨雪暗,诗人重疾复发,资费用尽,何去何从?诗人选择了汨罗江上游的昌江县(今平江)。那里是三闾大夫殉国之处,是六相隐居之所,是神医云集之乡。船至屈原投江之处,重病中的杜甫独跪船头,对天长拜。口中喃喃自语:三闾大夫,晚生子美祭拜您来了!话未出口,痰迷心窍,竟与世长辞,年59岁。昌江县令、杜甫好友和江边民众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将诗人安葬在离县治仅数里之遥的小田。至今,在那里还有年代久远的杜甫墓祠以及在那里生活了五十多代的杜姓子孙。相隔近千年,两个伟大的诗魂相聚在平江,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江流从此驰名天下。
从那以后,平江成了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有名的地方。宋光宗绍熙年间,当朱熹坐在岳麓书院讲堂的太师椅上讲学论道时,毕恭毕敬地站在大师跟前聆听答问的生员中,有三位来自平江。随后,平江又有六人成为朱门弟子。平江人统称他们为“九君子”。这九位朱熹的门生为倡明理学,先后在平江兴办起阳坪、台川、殊恩三座书院。朱熹的理学在平江山区盛极一时,全省会试举人,曾有三次整榜全是平江考生。平江书院经元而明俱废。到了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平江在县治南边的小天岳山新修书院,因地而名:“天岳书院”。后来两次迁址,到嘉庆年间停办。同治六年(),平江士绅张岳龄与李元度慨然捐助,再次在今址新修天岳书院。张、李两人都是湘军将领、湖湘学人。张岳龄幼承家学,为长沙城南书院的肄业生,官至布政使衔福建按察使。李元度为岳麓书院肄业生,癸卯科举人,官至布政使衔云南按察使。新修的天岳书院完全承袭岳麓书院的规制,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这也成为天岳形制的来由。
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天岳书院,到今天的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平江县第一中学,天岳书院一直是平江的最高学府,是平江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孕育革命人才的摇篮。设在天岳书院的平江县立中学以新思想、新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从这里曾走出开国上将钟期光、中将欧阳文,国家对外文委副主任、中顾委委员、中纪委常委、首任驻捷克大使曹瑛等领导干部和国民革命军74军中将军长邱维达、李崇诗等国民党将军。
3
平凡的天岳书院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有着不平凡的辉煌历史,在这里曾发生了四件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件是年7月22日在这里发生的著名平江起义。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天岳书院组织领导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五师第一团和三团三营举行起义,在书院的操坪上进行誓师动员,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创建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五军在彭德怀同志的率领下,走上了井冈山,成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力量。天岳书院因为这一起义冉冉升起了十一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帅之星,永远留下这十一位革命前辈的足迹,成为了中国主要的红色起点之一。也因为这一起义,天岳书院成为“平江起义旧址”,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年国家有关部委下发文件,将其列入全国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第二件事发生于年7月22日,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又从这里出发,指挥20余万红军、赤卫队攻打长沙,27日,一举攻克长沙。年,彭德怀指挥湘鄂赣边区的红三军团在横扫鄂东南6县,占领岳州后,于7月5日重返平江。7月22日,彭德怀等人组织数万军民在天岳书院操坪举行纪念平江起义两周年暨进攻长沙誓师大会,一举占领长沙。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攻占省城。它一扫“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以来笼罩在革命军民头上的沉闷空气,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提振了革命信心,扩大了中共和红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中国革命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辉煌。
第三件事是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旅南下支队挥师南下,途经平江,其司令部驻扎在天岳书院。旅南下支队深入敌后,计划建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斗争,力争北与新四军五师的鄂豫皖边区,南与东江纵队联成一线,进而在华南开辟一个强大的五师抗日根据地,南下支队收复了平江、茶陵、安仁等县。尽管这一计划因国民党顽军的重兵围剿没有实现,但仍然不失为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一个非凡的战略构想,南下支队成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上的有益尝试。天岳书院的红色记忆也越来越浓厚。
第四件事是年7月18日,国共两党代表在天岳书院举行湖南和平解放谈判首次会晤,同年7月26日—7月30日程潜和陈明仁将军的代表程星龄等人在这里会见了解放军的和平谈判代表团,促成了湖南全境的解放。天岳书院成为了湖南和平解放的见证者,为当时湖南四千万民众免除战争涂炭带来了福祉。
4
如今的天岳书院面貌一新。平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天岳书院进行了系统的修缮,成为平江的重要景点,去年晋升为国家级4A景区。外地人到平江来,天岳书院几乎成为了必到之地。书院成为革命旧址被很好地保护起来,只是当你看到旁边的平江一中的时候,才会使你想起这里曾经是书院。
书院的旁边新建了一个平江起义史料陈列馆,恢宏的建筑,现代气息的布展衬托着、诉说着书院的传奇故事。书院的前面是一个建成不久的大广场,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元帅铜像矗立在广场之上,广场便自然而然被人们称之为铜像广场。铜像高4.12米,重3.7吨,基座高3米。基座上镌刻着原国家主席、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杨尚昆同志题写的“彭德怀同志铜像”。前来书院参观、瞻仰的人络绎不绝,每年达数万人之多。来到这里的人在铜像前留影,在广场上漫步,在陈列馆浏览,在书院里追思,成为了平江的一道风景线。
当你走进今天的天岳书院,你会看到饱经岁月的青砖灰瓦、墙壁上的累累弹孔以及不知年代的革命标语,他们仿佛在向你叙述书院的沧桑,叙述书院里的故事,告诉你天岳书院的精神已远远不局限于传道授业,被更高地升华,成为了激励后人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财富,而且定会薪火相传。
(选自《新湘评论》)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