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东莞的这项工程,是香港人的命脉密州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是许多靠海的城市,如果不是位于河流出海口旁边,一般都会缺水,只能望海兴叹,想别的办法取水。香港,就是这么一个位于海边的缺水城市,后来幸亏大陆帮助,否则现在还是处于缺水状态。
香港虽然三面环海,但因河流和地下水稀少,只能“看天喝水”,以山涧水和雨水作为主要淡水补给来源。但是由于老天爷脾气阴晴不定,下雨没有固定套路。尽管水务署成立后建成了多个水塘及水库(不计私人水塘),但随着人口压力及多次旱灾出现,香港水荒还是时常发生。很多上了年纪的香港人,对20世纪50至60年代香港频频发生的水荒印象深刻,人们每天洗脸刷牙,只能用一小杯水。炎热的夏季要洗澡,一盆水一家人轮着用……各种海水淡化、挖掘深井等对策都鲜有效果,以至于有了一些“制水”“楼下闩水喉”之类的流行词。
但是,在大陆的帮助下,香港缺水的历史随着一项工程的建成而彻底终结。这项工程就是:东深供水工程
自香港开埠以来一直饱受缺水问题的困扰。于是有港人在上世纪50年代向当时的中南局及广东省建议广东帮助香港解决缺水问题,很快中央决定引东江水供应香港,在深圳兴建水库,储水用来输给香港。年11月15日,深圳水库正式动工,工程过程采取人海战术,高峰时施工总人数达到近4万人。由于时间短、工期紧,大批工人甚至连像样住宿工棚都没有,只能住在工地周边搭盖的简陋小棚子里面。棚子上面用竹枝架起铺盖稻草,地下铺的也是稻草,席地而睡,最低限度解决了住宿问题。年3月4日,近一公里长三十米高的主副坝土方工程终于完成。
单靠深圳水库蓄水供应香港无异于杯水车薪,还需要修建配套的引水工程,深圳水库修好后,就需要将东江水引入深圳水库再转供香港。
引东江水南流至深圳市,是将其中一条原本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支流──石马河变成一条人工运河,将原河流下游抬高,将东江水从下游河水提升注入石马河河道,由下游逆流而上,可见工程相当艰巨。年,工程展开,经八级提水,将水位提高46米后,注入雁田水库,再由库尾开挖3公里人工渠道,注水至深圳水库。
东深工程运河起自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流经司马、旗岭、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雁田及深圳等地,全长83公里,主要建设包括6座拦河闸坝和八级抽水站。工程于年1月完成,3月1日开始向港供水。除供港外,还灌溉沿线农田16.85万亩,排涝6,亩,每年向深圳沿线城乡提供3,万立方米生活用水。
东深供水工程,绝不仅仅是一个提供淡水的基础设施工程,还包含着很深的意蕴,体现了我国确保香港繁荣稳定的决心。由于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提出了更大的需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深供水工程进行4次大规模扩建、改造,累计耗资76亿元。供水能力也逐步提升,从开通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4.23亿立方米,其中,年供港量为8.2亿立方米,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供水量,最高可达到11亿立方米,确保能够满足香港方面的需求。
为了确保供港水质,广东省先后为东深工程出台13部地方性法规,成立专门的水质保护监察机构,划定平方公里水源保护区。沿线各市在环保上投入了极大精力,也牺牲了很多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河源市位于东江的中上游,市区87%面积属东江流域,长约公里,占东江的总长度超过45%。为保护水源清洁,河源市在工业、旅游及林业等均受到限制,令河源市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
近些年来,在全球水资源短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香港社会也在努力减轻对东江水的过度依赖,开辟出新的水源、大力倡导节水理念。但是无论怎样,至少在过去和可以预见的未来,东江水依然是香港同胞的“生命之水”,依然是国家无条件支持香港的稳定繁荣的活教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