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老话里为什么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你知道老话里为什么“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吗?

文/张秀阳

快到端午节了,大街是又有人拉车卖艾草,他们从远离城市的乡间田野地头割下青青的散发着芳香的艾草,拉到城里来卖。人们一把把买回家去,插在门框上。有的人可能并不知道插艾究竟为了什么?有什么含义?但他们仍然年年如此,一代代经久相传。

在中国的老话里,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一种文化传承。

清明插柳,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神农氏教会人们农业生产,插柳也是其中之一。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第二种说法是,柳枝有灵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避邪的作用,所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物。第三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传说,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清明插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第四种说法,柳为“留”音,表达依依不舍、相惜相怜之意。清明又是祭祖节气,插柳寓意为留下祖先的思念。

那么,端午插艾又为了什么呢?

艾草,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端午插艾成为中国传统习俗之一。端午节到来之时,门上插上艾草,有以下说法:

一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西晋张华撰《博物志》上说:“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而得火。”说的是把冰块削成圆形,将冰块对着太阳方向,然后把艾草放在圆冰下,借助太阳光聚焦后产生高温,可点燃艾草引火。所以艾草又有冰台的别名。古人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引天火占卜和祭祀,可以获得上苍的庇护。因此,在古人眼里,艾草是非常神圣的植物,可以避邪。

二是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

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三是农历清明过后,入夏第一个节日就是端午,此时气温升高,疾病多发。古人认为艾草特有的芳香可除了避邪外,还可以招福、驱毒、除瘟,另有一个更实用之处,用于赶走蚊虫。所以人们总是把艾草和菖蒲绑在一起,用以驱虫。

四是艾草代表思念。东周时洛邑一女子,夏日劳作,她忙着采葛织布,采萧祭祀、采艾治病。然而,她的情人总是希望与她朝朝暮暮相厮守,在她的情人看来,一日不见,就像隔了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

这就是《诗经采葛》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除了以上几种说法,艾草还有很具体的实用价值:

可食用,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参见艾糍)。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艾草还就书画篆刻中必不可少的印泥的主要材料。

印泥的主要原料是朱砂、朱镖、艾绒、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调和而成。其中,朱砂是印泥的显色剂,蓖麻油是印泥的分散剂,艾绒则起到吸附剂的作用。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97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