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岸边小石龙横沥
...
在靠水运为主要交通的年代,横沥无疑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依傍蜿蜒的东江,位居沿江中游,在旧循州府归善郡的上端,是旧时商贸集聚的重地。
我沿解放路、木街一路走来,老供销社、旧电影院、新客栈酒肆,似乎眼熟。回想当年,我扛起背包去上班的单位就是基层供销社。这些房屋建筑和我工作过的地方一个模样。我不止一次地喟叹,供销合作总社的资产庞大。在基层,地段绝佳。农民的合作社,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基层供销社,是曾经辉煌过的集体企业呢。
集市依旧存在,繁华不敌当年。卖老花眼镜和治眼疾的,卖跌打膏药和治腰酸背痛的,卖清凉除湿药草和瓜果禾苗的,以及钟表修理摊,日杂、五金、生资、农药、种子、化肥门市部等,种类齐全。在横沥,虽少了集体的坚守和有计划的储备,但它比起惠州水东商业街,哪怕是三栋集市,从集市大小上看,还是略有胜出,但整体比过去的繁华景象差之甚远了。
一种旧的体制解除,新的市场应运而生。然而,我偏向于念旧,地方特色嘛。
南方的圩日,就是赶集的日子。过去的横沥每逢圩日,周边乡镇的人们涌向老街旧巷。码头边物流繁忙,集市上人来人往。老米街到解放路的尽头,便是东江河码头,码头旧迹仍在。
我站在江岸,昔日稠密的人流浮现在眼前,吆喝声不绝于耳。依江靠海的两岸区镇,一定有可追寻的动人故事。这故事,只有停留下来去探问。那么,老街、旧屋、船码头等,都可能成为游人目之所及,来访者目的所在的好去处。
南方与北方的地名,名称上大有不同。就拿横沥、仍图、矮陂来说,我就求解释。本地一位木工师傅老徐告诉我,横沥原有一条与东江横着的小沟小河,有可能是由此而名。老徐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整治大堤时,填埋了小河,小河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河,客家人读为沥,我不知这个解释对否。我也查了查字典,沥,即有积水的地方,这个解释较贴近。而横,简单不过的解释是“横竖”的“横”,应该是吧。
老徐说,以前惠阳地区管辖十三个县,包括宝安、东莞、博罗、惠东、河源、海丰、紫金、龙川、龙门、惠阳等,惠阳下辖横沥公社。横沥因为东江这条黄金水道,而成为周边比较繁华的集镇之一,横沥公社农工商经济指标曾一度排在全县前列。当地人拿它比东莞的石龙,称横沥是小石龙。
木街,横沥的主街,以商品名简称木街。过去是木料运销、木材加工的集聚地,曾经有一百多人从事木工行业,产销规模大。现在的木街,也以木业为主,但仅有数家作坊而已。不过,横沥镇已经引进了产值上亿的木加工企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工业升级。
一九八五年横沥公社改区公所,一九八七年为横沥镇,二〇〇三年划归惠州市惠城区。横沥人口约十二至十三万,包括芦洲、大蓝、矮陂。农作物和农副产品以水稻种植、花生及加工为主,近年出现产业种植如茄子、土豆、梅菜,尤以梅菜出名。由于陆路交通便捷,农耕减少,人口迁徙,横沥这几年与其他乡镇比较起来落后了一些。然而,我还是认为,旧商业和农园经济,不仅不被忽视,相反可发展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挽救日渐颓废的集市局面。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