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浦阳江,流淌的文明浙江日报
浦阳江(资料图)
浦阳江渊源于何时,无据可查。
百度浦阳江,素有“浙江小黄河”之称,发源于浙江中部浦江县花桥乡天灵岩南麓大园湾,向东南流经浦江县城、转东经诸暨市城区,至下游的茅渚埠,分东西两江。主流西江北流至祝桥,左纳五泄江,经姚公埠与东江汇合后,北流经萧山区尖山镇,至闻堰南侧的小砾山,注入浙江母亲河钱塘江。干流长.7公里,集雨面积.5平方公里。当地流传着“三颗毛雨满江水,两个日头江朝天”的农谚。
关于浦阳江最美丽最经典的传说是:被称为中国历史“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古越国时,曾在浦阳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容貌,都惊艳得沉入江底,故有“沉鱼”之说,与西汉的王昭君并称为“沉鱼落雁”。
浦阳江,公里长,没办法和钱塘江比,更不能和长江、黄河比。但浦阳江悄悄流淌的文明却引人瞩目。
自上世纪70年代起至今,古浦阳江流域自下而上先后发现了三种考古学文明,时间跨度为年,自上而下有一种连贯性和发展性。
河姆渡文化,年第一次考古发现,经科学测定,年代为距今约年前,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当时世界上发现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黑陶,也是河姆渡出土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还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这是河姆渡文化为中华文明作出的贡献。年,河姆渡文化被编入中学历史教科书。
年10月,在萧山湘湖区城厢砖瓦厂工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经碳14测定在距今至年间,后被命名为跨湖桥文化。挖掘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大量的陶器、石器等文物,还发现了独木舟及相关遗迹,是国内发现最早的独木舟。跨湖桥文化创造的“十个之最”中,除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之外,还包括中国最早的栽培稻、中国最早的慢轮制陶技术和最早的彩陶等,让水稻栽培历史又提前了年。
年命名的上山文化,位于浙江中部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渠南村北。最早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年开始挖掘。据碳14测定的结果是:上山遗址的年代为距今年至年。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发现了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有大量稻壳、稻叶,还有稻米遗存,专家认为这是长江下游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稻作遗存。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约80件陶器,大多数器型为大口盆;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用来稻谷脱壳的石球、石磨盘等。年至年的三期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距今万年的上山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将著名的河姆渡等史前文明上溯了整整年。
三种文化皆出自浦阳江流域,上山文化在上游、跨湖桥文化在中游、河姆渡文化在下游。读者也许会问:浦阳江是钱塘江支流,离余姚的河姆渡那么远,怎么会是浦阳江流域的?答案在《绍兴县志》。
史料记载:明代之前,浦阳江出诸暨、经萧山后,转折向东,经绍兴、上虞东流入海,是一条与钱塘江独立的河流,河姆渡所在位置处于古浦阳江下游区域。可以想见,当年的西施,应该也是沿着这条水路到达越都会稽的。明成化九年()戴琥任绍兴知府,他在考察了绍兴水利形势后,认为是浦阳江扰乱了整个鉴湖水系。戴琥为此组织百姓筑堤数十万丈,围海得田四万余亩,人称“戴公堤”;在萧山临浦修筑麻溪坝,截断浦阳江与山会平原的关系,让浦阳江水就近直接入钱塘江,水患为此根绝,浦阳江作为独立入海的历史也宣告结束。戴琥还以四季农事为重,兼顾航行、交通,将浦阳江水位调控原则与方法刻之于碑,立于府署,寄语后任对地方水利事业要“视如家事,随时葺理,不避嫌,不恤谤,不令大败,以佐吾民”。即为后世著称的《戴琥水利碑》,亦称《绍兴府境全图记碑》(今存禹陵)。
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和上山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稻作的遗存和出土的陶器和石器,三者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石器用来加工稻壳使其成米,陶器很可能就是做饭烧粥的用具。中国考古协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在《探寻中华文明源头》一课中说: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水稻发现地,是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
0年前农业开始出现,年前农业初步发展,实际上这个时候还不能跟文明相联系,只能说是文明的基础。真正社会出现明显的分化,是权贵阶层发展到掌握了军事权力、财富,成为了王产生了国家,这个时期才能叫文明。这个时期,距今年左右,应该是各个区域开始向文明迈进、加速时期。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出土证据都表明:中华文明在公元前年诞生于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一个新的依据:那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此后黄河、长江两流域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共同的中心。
位于钱塘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也是长江下游地区的代表性文化遗址,距今至年左右。
实际上,良渚文明只是当时多年区域文明的一个代表,在那个时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黄河流域等,都有区域性的文明,所以是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时代,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圈。只不过这个时期的良渚,格外耀眼。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基础。
从浦阳江到钱塘江直至长江,从上山文化到跨湖桥、河姆渡直至良渚,中华文明一路浩浩荡荡尽情地流淌。人类发展到21世纪,文化的多样性,正如地域、物种的多样性一样,区域文明各有各的特点。所以,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文明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借鉴,应该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这也是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