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街道打造爱国教育课堂,阳台山成标志性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李丹通讯员何润豪
聚贤亭旁的小广场中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墙。
聚贤亭内的革命历史文化长廊重点介绍了石岩的丰富红色文化。
宝安区石岩街道辖区内,有一座“英雄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广东省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70多年前,在“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中,多位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曾在这里停留中转。
这里就是被誉为“深圳八景”之一的阳台山。
近年来,宝安区石岩街道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街道各级党组织精心统筹谋划,充分利用阳台山的红色资源,将其打造为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课堂,以及广大市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修建革命历史文化长廊,20块展板尽现红色文化
亭前池塘碧波连天;亭内花草争奇斗艳;亭后则山峦叠翠、林木茂繁。
今年7月,在秀美的阳台山中,新增了一处记载着石岩红色历史的重要景点——聚贤亭。
沿9公里缓步道蜿蜒盘旋登山,或从阳台山广场中间阶梯拾级而上,便可直达聚贤亭。该亭占地约平方米,是阳台山重要的景点之一。
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石岩街道将此处精心打造成标志性红色景点和国防教育主题景区。
漫步亭内,不仅可以尽览阳台山美景,还能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在亭内的革命历史文化长廊中,设有20块展板,重点介绍了石岩的丰富红色文化。包括隐蔽在原乌石岩阳台山蕉窝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介绍;阳台山、龙眼山村与乌石岩革命遗址遗迹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石岩的革命烈士英名录和英勇事迹等。
亭旁小广场中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墙,上面雕刻着象征革命精神的雕塑和先烈名字。
每到周末,就有不少市民来此休闲,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瞻仰红色革命遗址,从英雄事迹中汲取磅礴的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遗迹中重温烽火岁月
远看层峦叠嶂,郁郁葱葱,内有怪石奇洞,溪瀑碧湖。
能够入选“深圳八景”之一,阳台山必然有其独特的风光。然而比自然风光更为有名的,是山中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挺进阳台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在广东人民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发生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中,滞留香港的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及家眷、国际友人,在阳台山区躲避搜捕。绿意盎然的山林间还散布着文化名人隐居的蕉窝坑遗址,见证抗战部队和阳台山区人民奋勇抗战的游击队隐蔽石洞、游击队员疗伤石洞等革命遗址。
而阳台山所在地宝安区石岩街道,也同样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宝安县两次农民暴动都在这里汇集。东江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驻地遗址、乌石岩庙中共秘密联络站、中共宝安县委乌石岩会议会址等也位于该街道。
除了革命遗址,这里还涌现出大量的革命志士,传颂着众多的革命故事。宝安早期中共党员径贝村人钟永恩,以及用生命保护一批枪弹的龙眼山村人谢平等都是典型代表。
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石岩籍抗日烈士10人,牺牲在石岩的非石岩籍抗日烈士15人。解放战争时期,石岩籍革命烈士9人,牺牲在石岩的非石岩籍革命烈士6人。他们和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一起,用青春与生命换来了国泰民安。
一直以来,石岩街道注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为群众办实事,践行初心使命,将阳台山打造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只是一个缩影。接下来,石岩街道将奋力冲刺年十方面重点工作任务,高质量推动山湖石岩、科创绿谷、休闲慢城建设,为实现“十四五”高质量开局起好步。
石岩街道革命遗址和遗迹一览
阳台山抗日根据地
据《东江纵队史》记载,年10月,根据上下坪会议精神,王作尧率领仅30多人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挺进阳台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
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得广东人民抗日武装独立自主地解决经济和武器的供给问题,部队得以扩大。
它旗帜鲜明地以人民抗日军队的面目出现在东江人民面前,和大岭山区的人民抗日武装像两把尖刀插在东宝地区日本侵略军的胸膛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有生力量。
营救文化名人隐蔽所蕉窝村遗址
阳台山蕉窝村位于今阳台山石岩主峰登山道第三站,横入水田方向约4公里处的芭蕉窝里。
蕉窝村遗址中现存有房屋的残墙断壁,有残留的条石柱、屋基石、土砖、青瓦片等,青草长藤覆盖下的房屋结构轮廓分明。
年初,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将数百位文化名人及爱国人士,成功营救出战火纷飞的香港,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撤离香港后,邹韬奋及夫人和儿女、胡绳夫妇、戈宝权、沈志远夫妇等文化名人曾在蕉窝村隐居过。原蕉窝村村民为文化名人搭建山寮、烧热水,为改善他们的生活作了诸多努力。
在敌后半年的营救工作中,参与营救的干部战士没损一兵一卒,把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安全妥善地转移到大后方,对于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阳台山游击队隐蔽石洞
位于今龙眼山溪流源头,接近阳台山山顶的一处山谷中,距石岩街道龙眼山村2公里处,以一块大石头为主体垒成,岩石底部四周堆积有大石头形成围合,中央形成空间。
石岩本地人称“吴化明洞”。相传吴化明因在广西做官失意后流浪至龙眼山村,成为原居村民教书先生,后村民弃之不用,他从此隐居于后山石洞,并终老于此。
据《宝安红色史迹》记载,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曾多次对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扫荡”,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的指战员曾在石洞内隐蔽,并指挥游击队对敌作战。曾有游击队的伤员在山洞内隐蔽及养伤治病期间得到了吴化明的悉心照料。
阳台山游击队员疗伤石洞
位于今龙眼山村后山鬼斗沥一处山洼处,距石岩街道龙眼山村1公里处,由两块大石头垒成,呈人字形。
年,曾有三名在此疗伤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专程找到龙眼山村民,寻至此处石洞缅怀过去的烽火岁月。
老村民儿时听长辈口述,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多次对阳台山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在反击日伪军“扫荡”战斗中受伤的阳台山游击队员,曾在此山洞中躲避及治疗养伤。
龙眼山村民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受伤的游击队战士在此疗养,为他们搭建稻草床铺,请郎中治伤治病,帮忙购买药品,送番薯、小米粥和鸡、鱼汤等食物,待受伤战士伤病痊愈后,组织村民将其送到部队营地。
廖氏宗祠:东江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驻地遗址
位于原石岩街道罗租老村,曾保留有两处,一处在原罗租老村前的廖氏宗祠旧址,一处在廖氏宗祠后的书堂旧址。
据《东纵一叶》等记载,罗租村是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小山村,以罗租山岭为依靠,村落环山而建。罗租村民以雇工为主,具有很高的阶级觉悟。
年夏,王作尧、何与成率领东江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两个中队近人到罗租村驻营,指挥部隐蔽在罗租村的廖氏宗祠,报务室就隐蔽在紧连宗祠后的书堂内。
年3月,宝安区委宣传部将罗租廖氏宗祠认定为宝安区红色革命遗址。
乌石岩庙
位于石岩街道老街山坡上,又称“慈石古寺”。寺庙依山势而建,有石级通到大门牌楼,牌楼上书“乌石岩”。
乌石岩庙曾是中共宝安县委所在地,是乌石岩片区的一个重要的秘密联络站,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年3月,宝安区委宣传部将乌石岩庙认定为宝安区红色革命遗址。
审读:孙世建孙正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