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河流屡现太阳鱼,形似罗非鱼但更凶猛,
外来物种入侵在当今全球贸易密切的趋势下已屡见不鲜,有些是人为引入,有些则是意外。甭管人为还是意外,很多外来物种在没有天敌抑制的情况下,都对各国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曾引入北美洲的一种淡水鱼“太阳鱼”,近年来在我国多地水域有出现泛滥的迹象,它们不仅与本土鱼类争夺栖息地,还会吞食本土鱼类的鱼卵和幼鱼,严重威胁本土鱼类的生存。
在外型上,太阳鱼和罗非鱼差不多一个样,以致于太阳鱼被人们经常错认为罗非鱼,但事实太阳鱼更小、更凶猛。
形似罗非鱼,个头小但更凶猛,会吞食其他鱼类鱼卵和幼鱼!
太阳鱼(学名:Lepomisgibbosus),英文名为“sunfishes”,也叫北美洲慈鲷,属鲈形目太阳鱼科的一种中小型温水性淡水鱼的统称,种类约有30种,原产于北美各地的湖泊和溪流中,但现已扩散到夏威夷、非洲、亚洲、南美和欧洲等地的河流中。
在外观上,太阳鱼与罗非鱼有点像,但颜值要比罗非鱼略高一点。颜值主要体现在体色上,比如蓝鳃太阳鱼得名是因为其鳃盖后面有一个标志性的深蓝色斑点(红耳太阳鱼的鳃盖后方为红色),大体颜色偏蓝绿,头胸部至腹部呈淡橙红色或淡橙黄色、背部淡青灰色(背上有刺鳍)。不过太阳鱼的体型比罗非鱼要小很多,成鱼体长一般为20厘米左右,体重不到1斤。
太阳鱼属杂食性鱼类,性情凶猛,会吞噬其他鱼类的鱼卵和幼鱼,具有筑巢和护幼习性。通常一条雌鱼可产下颗卵,一周左右的时间便可孵化。孵化后的小鱼以浮游生物及藻类为食,成鱼则以蜗牛、蠕虫、虾、水生昆虫、小龙虾和其他鱼卵鱼苗为食。尽管它们是淡水鱼,但它们可以耐受高达18%的盐度。可以说除了体型外,繁殖、生存能力和凶猛程度不输罗非鱼。
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蓝鳃太阳鱼存在“三角”关系。来自夏威夷海洋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学家琼?拉夫加登(JoanRoughgarden)曾发表研究称,蓝鳃太阳鱼有3条体型大小不一雄鱼,体型较大的雄鱼会主动向雌鱼求偶,最小的雄鱼则偷偷潜入巢穴中给鱼卵授精,而中等体型的雄鱼则在征得较大体型雄鱼的同意后,也可以向雌鱼结成伴侣,形成奇葩的“三角”关系。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科学家也不知所以然。
蓝鳃太阳鱼,日本恶名昭彰的外来鱼种,让日本人欲哭无泪!
蓝鳃太阳鱼是令日本人头疼不已的一种外来物种,至今已在日本境内的流域待了半个世纪。在年,当年还是皇太子的明仁访问芝加哥,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RichardJDaley)将一批蓝鳃太阳鱼作为礼物送给他。明仁回国后,将这批鱼苗(条)转赠给日本一家渔业研究所研究,希望可为日本的生鱼片增加一道选择。
而这个该研究所也很给力,不仅精心培育还给它取了个名字为“王子鱼”,并在3年后在日本最大的湖泊—滋贺县的琵琶湖(世界第三大湖泊)尝试放养。不知道是吃得太好还是没有天敌,琵琶湖的蓝鳃太阳鱼数量剧增,并很快逃逸入侵其他水域,开始泛滥成灾。
到年左右时,蓝鳃太阳鱼已遍布日本湖泊、河流、下水道,估计数量达到万条(经过多年清除,目前依然还有万左右),严重蚕食日本原生鱼类的生存空间,如日本鳑鲏的鱼苗鱼卵被蓝鳃太阳鱼吃得七七八八了。
尽管蓝鳃太阳鱼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和其他地区被认为是美味佳肴,引入日本后也一直在努力吸引日本食客,日本每年也举办“吃掉太阳鱼运动”,反响很大但效果一般。为此日本每年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去(2亿日元)治理蓝鳃太阳鱼,奈何蓝鳃太阳鱼的繁殖力太强,治理效果甚微。去年日媒报道,已成功研发出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可培育出不能产卵的蓝鳃太阳鱼,有望解决蓝鳃太阳鱼泛滥的问题。
我国多地河流屡有发现,所幸的是,这鱼味道还不错!
太阳鱼在年被引入我国内陆养殖,其中包括了蓝鳃太阳鱼、绿太阳鱼及杂交后代等太阳鱼属品种,用于食用性和观赏性。经过多年的发展,太阳鱼的肉厚细嫩鲜美、堪比鲈鱼的品质得到认可,属于中高档鱼鲜,目前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已实现太阳鱼的大规模养殖。
而我国早期引入的这些外来鱼种的做法都是比较粗糙的,养殖的不规范,导致一些杂交失败的太阳鱼逃逸到江河中自然繁殖,加上人为的放生(绿太阳鱼),而且它似乎没有受到我国冬季低温的阻碍,近年来在两广、福建、湖南、四川、安徽、贵州等地的河流屡有发现,比如湖南郴州的东江湖,钓上来的都是太阳鱼。可能是杂交失败“半成品”的缘故,肉内细刺较多,吃起来比较麻烦。所幸的是,这鱼的味道还不错。
其实罗非鱼也是外来物种,不过它比较特殊,算是我国外来物种中混得比较成功的一种,我国罗非鱼每年产量和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不过近年国人似乎吃腻罗非鱼了,其价格一跌再跌且销量不佳,而太阳鱼会不会复制罗非鱼的奇迹、取代罗非鱼呢?欢迎各位留言交流!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