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探秘惠州东江航运史古
本文转自:羊城派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马勇陈骁鹏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丽媛
制图/杜卉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3月25日版面图
千年惠州,沿江而起,伴江而兴。千百年来,潺潺东江水穿境而过,与其支流西枝江、龙江河织起了密集的水网,也翻开了惠州内河航运史的壮丽篇章。
时移世易,厚重的历史平息了东江航运的喧嚣与繁华,但人们仍能透过残存的历史痕迹,窥见大江两岸的社会历史变迁轨迹。那些珍贵遗存穿越历史尘沙,以沧桑古老的文化语言,讲述惠州波澜壮阔的东江航运史。
上期羊城晚报《惠州文脉》为读者呈现了东江出水文物的历史魅力,本期将顺着东江航运史的脉络,探迹散落江边两岸的古码头、老渡口,依托历代文献资料,通过实地走访、专家访谈等方式,探寻惠州内河航运史中的古渡码头变迁印记。
惠州自古水运发达,散落在东江、西枝江沿岸的渡口、码头不胜枚举。据明代《惠州府志》记载,古代惠州“有渡十五,合江、在门外。山角、在梁化水。平山、在驿前。以上三渡属官……”千百年来,江河变迁、朝代更迭,古渡码头在悠悠江水的飘摇起伏间,见证了东江航运的千年浮沉史,交织出一部古韵悠长的古城编年史。
据惠州有关文史专家介绍,随着东江航运进入繁盛期,两江沿岸数量众多的渡口码头逐渐分化出客运、货运、粮运等不同的功能,繁忙的古渡码头周边也衍生出了纤夫、船业工会、码头会馆等行业和相应的文化现象。
惠州两江沿岸的古渡码头大多已经弃用
在城市化浪潮下,东江两岸曾繁忙一时的古渡码头,大多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无迹可寻,只有极少数历史价值较高的古渡遗址、码头旧址得以保留。日前,记者走访发现,东坡寓惠泊岸的千年古码头小东门横水渡遗址尚存,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维护修缮,古码头周边积水严重、遍地枯枝败叶,鲜有人问津。
壹惠州东江古渡码头曾达十八个
古往今来,码头渡口与大江大河相互依存,承载着连接两岸、汇聚各地人群的重要作用。江河摆渡,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古籍《易经》就有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的记载。自古以来,航运在中华民族厚重辉煌的历史中堪称耀眼的篇章,古渡码头始终是追溯华夏文明印记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惠州跨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曾出现过多少渡口、码头?这一数据其实无从详考。随着江河涨落、城镇变迁,古老的码头渡口也在持续兴衰更迭。不过记者查阅发现,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史料记载了古代惠州的码头渡口分布情况。
据明代《惠州府志》记载:“有渡十五,合江,在门外。山角,在梁化水。平山,在驿前。以上三渡属官。横江,在南关。河南、黄湖、鹿颈,在上下准。源塘、赤坎,在东里都。叶屋、孙屋、永平,在外水。双头,在宽得。天罡、逢亭。以上十二渡属民。”
这一时期,惠州水路兴旺,码头渡口众多,并且已有了明显的官渡、民渡之分。由于河道繁忙,桅樯云集,东江设有河泊所、水驿站等专门管理服务来往船只的组织机构。据《惠州府志》载,县属之署有河泊所,在白鹤峰阳,旧为县治,又为县学,学徙又为官学地,洪武十年知县完颜始建。设官,河泊一人;吏,攒典一人。
民国时期,惠州东江两岸“车船交汇,尚称繁盛”的景象被写入了年鉴。据《惠州交通发展纵览》统计收录,民国时期惠州境内东江两岸的渡口码头多达18个,其中包括府城的小东门(原合江门)、下米街,县城的茶辣巷、包公巷口、窄巷仔、大水巷、北门口等。作为东江最大的支流,西枝江沿岸也密集分布着各式码头渡口,其中包括淡水码头、流水庙、范屋、水门仔、三间庙、水门等共11个渡口码头。
旧时东江古渡边载满乘客的船只准备启航
“水门仔码头以前主要是用于运送生活物资,从码头上岸,能通往繁华热闹的墟市。”在惠州民间艺术大师刘汉新记忆中,年幼时看到码头边货物集散的场景,依旧鲜活。他表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码头渡口逐渐基于水位条件、地理位置等分化出特定的功能。
据老惠州人刘阿姨回忆,西枝江畔的淡水码头以前是工业材料装卸的专用码头:“年轻那会儿有见过船夫搬运煤矿、水泥等物资,岸上还有重型起重机协助装卸物资。”
记者查阅发现,历史上大多古码头渡口的砌筑颇有讲究,根据货物集散主体的不同,分为客运、煤运、粮运等类型。有关研究指出,专业性码头能有效提升码头渡口的营运效率,这种对功能与空间利用的设计,在古代的生产力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贰促进周边船运关联业态兴起
渡口码头作为追溯东江航运史的珍贵遗存,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沿着古渡、码头泊岸,一村一路、一镇一墟,都深藏古城变迁的历史脉络。东江流域水运发达,促进了沿江地区商品经济的活跃与发展。东江、西枝江两江沿岸古渡码头周边逐渐形成了热闹繁忙的墟市和街市。
从地理上看,东江和西枝江在惠州穿境而过,于东新桥下汇聚,将惠州城区分割为县城(桥东)、府城(亦称桥西)、江北(俗称水北)。据载,自宋朝起至上世纪中叶,东新桥一直是连接府县两城居民的唯一通道,而隔江水北、河南岸地区的物资流通、人员往来,全都依靠渡口船只。正因如此,东新桥古码头成为东江流域最为繁忙的商业码头之一。据介绍,水东街沿江店铺多采取“前店后仓”的建筑模式,即店铺开有后门通往江岸码头,方便货物的装卸和储存。
繁忙的古码头带来密集的人流。惠州县城、府城周边的墟市街镇,逐渐衍生出了纤夫、码头会馆、船业工会等产业和相应的文化现象。记者了解到,东新桥古码头一带河床曾出水大量文物,其中包括“东江船业工会徽章”等用来表示身份、职业等的物件。在刘汉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新民街的“候派所”(古称“后沛所”)旧址,顾名思义即等候派遣之地,据称此处是旧时船员、船夫等候派遣航行的休息处,如今楼宇破败、标识模糊。
刘汉新表示,清末民初,还有民族资本家围绕船运业的衍生服务,在惠州东江古码头渡口边开展了一系列业务,包括客运、货运、茶楼、住宿等。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清光绪年间,有西方传教士从惠州县城水东街的角度,拍下东新浮桥及惠州府城大东门门楼的历史风貌,并制作成明信片在国外发行。从老照片可见,江畔岸边的上下米街店铺鳞次栉比,船只密集停靠在码头渡口边上,昔日商船云集、人声鼎沸的繁华盛景可见一斑。唐庚诗曰:“千里源流百里势,惠州城下有江南。”描述的正是此处街市码头的喧闹情景。
惠州府城大东门的照片被制作成明信片
让人意外的是,刘汉新介绍说,紧靠东江古码头的上下米街,曾是古时有名的“青楼街”。记者日前走访发现,昔日“烟花之地”已不复喧闹归于平静,由于紧靠江边,上下米街逐渐开设了多家渔具店铺,成为本地知名的渔具街。
此外,记者还留意到,位于西枝江淡水码头旁边的永平路一带,保留着一些清代民居,青砖砌筑古韵犹存,其中古民居的窗户上竖立着三块活动木板尤其引人注目。“这是以前的人们为防止水灾设计的逃生窗,本地俗称‘大水窗’。”刘汉新介绍,窗口上浮木可以随时取下作求生用途。
叁见证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变迁
沧海桑田,世事流变。随着陆路交通发展,东江航运日渐衰落,两江岸边一度繁忙喧闹的古渡码头,如今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的早已被弃用,有的彻底湮没在历史尘沙中。
民国时期,惠州东江沿岸尚有18个古渡码头,西枝江沿岸有11个。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些承载着一代代惠州人“摆渡”记忆的古渡码头陆续被弃用、撤销。
据《惠州交通发展纵览》记载,年东江渡口所设立后,其他渡口陆续被弃用。县城北门口渡移至铁炉湖金销关外,不久后停渡;年,水北菊花头渡停运,该渡口曾于年复渡,但年东江大桥建成后撤销;小东门渡因河床淤高,年后下移至渡口所码头东侧,年5月惠州大桥通车后撤销。此外,截至20世纪50年代末,惠州西枝江段沿岸大部分古渡码头陆续停渡、弃用,仅独墩、冷水坑两渡于年惠沙堤筑好后停渡。
东江大中堂货运码头
随着西枝江大桥、东江大桥、惠州大桥等飞架,极大方便了人们的通行,渡船最终淡出东江交通领域,成为观光旅游项目。如今位于水东街合江楼下的客运码头,曾一度是惠州特色东江游观光项目所在地,记者走访看到,基于航道管理等多方因素考虑,观光轮渡如今已经停运多年,冷清的客运码头边停靠着一艘崭新的轮渡,随着悠悠东江水的波动微微起伏,不失为一道风景。
客运码头边停靠着一艘崭新的观光轮渡
有关研究指出,古码头渡口的变迁轨迹蕴藏丰富的社会经济、民俗文化发展印记。渡口码头的布局、临近墟市街市的业态演变,船运业的规模变迁……均可作为追溯一方经济社会发展流变的重要“窗口”。
东江渡口所码头现貌
事实上,国内不少沿江城镇,都将古码头渡口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利用——依托当地内河航运史,盘活古码头渡口的旧址,打造别具特色的“码头古镇”“古渡风情”等特色文旅产业。古渡码头遗迹保护有关研究提出,古渡码头是传承内河航运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应结合现代城市生态景观和现代人生产生活场景,加以挖掘保护、盘活利用。
遗憾的是,惠州两江沿岸的大多数古渡码头旧址已经破败不堪,甚至完全消失。并且,由于可靠资料甚少,各界已经很难更深入考究这些古老的渡口码头背后的历史人文渊源。
东坡泊岸之处如今少人问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丽媛
惠州东江、西枝江沿岸的古渡码头众多,是千年惠州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见证。如今大多数古渡码头已经丧失了旧时商贾运输、民间摆渡的功能,消失在城镇化发展的浪潮中,唯有个别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渡口码头旧址得以保留。不过,人们对古渡码头遗址的保护重视力度并不足够。
日前,在惠州民间艺术大师刘汉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古码头横水渡旧址。“这里是千年前苏东坡被贬惠州泊岸报到的古渡口。”刘汉新说,横水渡因地处两江交汇点,又称“合江渡”,曾一度是古代惠州的官用码头,后演变为官民两用。不过,一旦遇到台风或洪水横水渡就停运,两岸交通断绝,因此民间便有了“一水隔天涯”的说法。
如今,古老的渡口码头已经废弃不用,遗址深藏在几栋破败的民居中。若不留心探寻,行人游客并不容易发现这是东坡寓惠的重要遗址。
记者日前走访看到,横水渡遗址留存着一段红砂岩堆砌而成的石阶,泛红的石阶上爬满青苔,边界棱角已被风沙磨圆。若非一侧立有一石碑刻着“小东门横水渡”不可移动文物标识,千年古码头的珍贵遗存恐怕早已湮没。
千年古码头横水渡残存红砂岩石阶
古码头一侧是一家小清新风格咖啡店,进店询问一番,店员说:“平常几乎没有人打理这个古码头遗址。往日客人过来喝咖啡,也很少知道旁边有一个千年古码头,更不知道是苏东坡寓惠泊岸的遗址。”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朱光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