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客家人在饮食中的忌好,你都听过吗
客家人指的并不是哪个姓氏的人或者是哪个地方的人,指的是在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人为了躲避战乱,瘟疫和饥荒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迁的一个群里。在客家人讲的是客家话,但是在不同的区域里面的客家人讲述的客家话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有可能完全不一样。不同的山头讲的客家话不一样,但是互相都是可以听得懂的,这种客家话只是因为语调还有少数字的发音不一样。
客家人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那么遵循的更多是古中原的传统,不同地方的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也是不一样的。客家人比较注重意头征兆,这种喜好在饮食中尤为明显。虽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俗,但是在饮食上讲究的好兆头却是百里同俗。比如豆腐在客家话里面有“头富”的谐音,但是在婚礼上面还是比较忌讳豆腐角的,因为豆腐角“角(各)打角(各)”,听上去不吉利,所以大家也是不喜欢的。豆腐只有在老人逝世才称“白豆腐”。
客家人在办婚事的时候,会在自己家里的床上撒满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或粟子、龙眼、橄榄,这些都是有着好兆头的,寓意就是婚姻美满,早生贵子,因为龙眼寓意龙子,橄榄寓意篮子。在看望病人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会携带苹果、柑桔,那就是希望病人平安吉祥了。猪血是不会直接称呼的,改称猪红,毕竟一直叫血也不吉利。猪舌也忌讳直接称呼,而是改称“猪利”。因为在客家话里面,“舌”与“蚀”相谐,“蚀”暗含着蚀本之意。
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有句话说“鸡聚鱼散”,鸡的谐音是吉,客人一般是忌讳将鸡头(吉头)吃掉。有喜事的时候,将鸡、鸭头朝上摆放,鸡心、鸭肝等也是放在上面,表示的就是“整副心肝对待你”,示意的是坐上横的贵宾先动箸夹吃,然后再是旁人吃,是非常具有礼仪的。
鱼在客家地区的寓意也是“年年有余”,一般是在宴席的最后才上。大埔人一般不吃肉丸、鱼丸,因丸谐“完”,意思就是没了。不过煎鸡蛋、炒猪肠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蛋又称“春”,即春春光光;肠谐取“长”,即长长久久。
吃饭的时候敲打碗筷或者弄出很大的响声也是禁忌。如果在宴席中不小心将碗盘摔碎,最好不要说“碎了,破了”,应该说“发财,大发”!也不要说筷子掉地上,应该说“还有人请啊!”正所谓入乡随俗,外来客人在饮食习惯和言行举止尽量要一致,这样也会非常受客家人的欢迎。
客家饮食在习俗上比较讲究,而客家菜也是比较有特色的。客家菜一般用料主要以肉类为主,水产品比较少,注重火候,以炖、烤、煲、酿为特色,现在存在的一些客家烹饪技艺也是非常特别的,有很多的做法,追本溯源,极其古老。比如东江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在很多古书都可以查到做法。
在客家的民俗文化中,饮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可以说古意浓厚,也是几千年来客家人在生活方式上凝结出来的智慧结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0230.html